建造钢结构厂房时,保证施工安全需要从人员管理、施工设备管理、施工现场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,具体如下:
-
资质审核与培训:严格审核施工人员的资质,确保从事特种作业(如焊工、电工、架子工、起重机司机等)的人员持证上岗。同时,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培训,包括安全规章制度、操作规程、事故案例分析等,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。
-
身体检查: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身体检查,确保其身体状况适合从事相应的施工工作,尤其是高处作业、超重作业等岗位,避免因身体原因导致安全事故。
-
设备检查与维护:施工前对所有施工设备和工具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,确保其性能良好、安全可靠。例如,起重机、电焊机、电动工具等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、保养和调试,及时更换磨损或损坏的部件。
-
安全装置检查:重点检查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,如起重机的限位器、制动器、超载保护装置,电焊机的接地保护等,确保这些装置正常运行,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,防止事故发生。
-
安全防护设施设置:在施工现场设置齐全的安全防护设施,如在高处作业区域设置可靠的脚手架、安全网、防护栏杆;在楼梯口、电梯井口、预留洞口、通道口设置防护门或防护栏;在坑、沟、槽等周边设置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。
-
临时用电管理:规范临时用电线路的敷设,采用 TN - S 系统(三相五线制),做到 “三级配电、两级保护”,确保用电设备接地良好。配电箱、开关箱要符合安全标准,做到专人负责、定期检查,严禁私拉乱接电线,防止触电事故发生。
-
材料与设备堆放:合理规划材料和设备的堆放区域,保持施工现场的通道畅通。钢材、构件等材料应分类堆放整齐,并采取防倾倒、防滑措施;易燃易爆物品要单独存放,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,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。
-
交叉作业管理:制定详细的交叉作业安全管理措施,明确各施工队伍的作业范围和时间,避免垂直方向上的交叉作业。如无法避免,应设置防护棚、防护网等防护设施,确保下方作业人员的安全。同时,加强各施工队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,避免因相互干扰而引发安全事故。
-
安全检查: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,施工过程中,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巡查,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,如未正确佩戴安全帽、安全带,违规操作设备等;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、设备运行情况等,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,明确整改责任人、整改期限和整改措施,跟踪整改情况,确保隐患得到彻底消除。
-
恶劣天气应对:密切关注天气预报,遇到恶劣天气(如大风、暴雨、雷电、高温等)时,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。如在大风天气停止高处作业和吊装作业,对临时设施、脚手架等进行加固;在暴雨天气做好排水措施,防止积水对施工造成影响;在高温天气合理调整作业时间,避免施工人员中暑。
-
应急预案制定: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,包括火灾、坍塌、高处坠落、触电等各类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。明确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、职责分工、应急响应程序、救援设备和物资等内容。
-
应急演练:定期组织应急演练,让施工人员熟悉应急预案的流程和自己的职责,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。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,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。同时,确保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齐全、完好,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,保证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。